2022年3月16日,国家发改委财金司发布了「2022」209号文件--关于重点开展“征信修复”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本次专项治理对象主要是假借“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名义招摇撞骗,通过虚假宣传、教唆无理申诉、材料造假、恶意投诉等手段骗取钱财或个人信息,严重扰乱市场次序的主体。
个人信用报告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经济身份证"。不过,关于征信的一些问题许多人仍然不是十分清楚,特别是关于"征信修复"这个概念,最近一段时间引发了不少热议,以"征信修复"为名的骗局也时有发生。
一、个人征信公民可提出异议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收到异议,应当按照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对相关信息作出存在异议的标注,自收到异议之日起20日内进行核查和处理,并将结果书面答复异议人。""经核查,确认相关信息确有错误、遗漏的,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应当予以更正;确认不存在错误、遗漏的,应当取消异议标注;经核查仍不能确认的,对核查情况和异议内容应当予以记载。"
由此可见,条例规定了每一个公民都有提出异议等进行征信修复的权利。从提出"异议申请"到经过审查,20天即可有确定的结果。
二、警惕"征信修复"骗局
目前与征信有关的虚假宣传和诈骗套路层出不穷。部分消费者在办理贷款、信用卡等业务时,发现信用报告上有多次逾期记录,影响银行业务审批,就找到非法中介试图修改逾期记录。殊不知,其后果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导致个人敏感信息泄露,甚至可能引发法律风险。
目前"征信修复"主要有三种套路:
1、收取高额费用后跑路:这类骗局往往以"征信修复、洗白、铲单""代理、咨询"等名义发布广告、办理业务,教唆信息主体用"非恶意逾期""不可抗力"等理由或伪造证据进行投诉,借机收取高额代理费用,通常不良信息修改失败后不予退款或直接跑路失联。
2、征信培训、加盟诈骗。这类骗局谎称教授"征信修复"技巧开办培训班,通过招收学员、加盟代理等形式发展下线,实则为骗取加盟代理费。所谓培训的核心内容就是教人通过伪造证据欺骗金融机构。
3、骗取个人敏感信息。这类骗局往往要求信息主体提供身份证件、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重要敏感信息,不法分子通过泄露、买卖个人信息从中渔利,甚至利用这些信息冒名网贷,危害信息主体人身及财产安全。
三、逾期之后怎么办?
即便有了逾期记录,大家也不要过于恐慌,因为一方面,个人信用报告上的逾期记录自欠款和欠息还清后保留5年,不会伴随终生;另一方面,银行在做贷款审批时会综合研判,不会将信用报告作为唯一依据。
如果消费者认为信用报告存在错误、遗漏,可以自己向金融机构或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出异议,办理异议不收费。如果市民认为自己的征信合法权益被侵害,也可以到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进行投诉。人民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只是短期的逾期,需要欠款人在补足欠款后主动与银行联系,争取不上报。如果赶在银行上报央行征信中心前联系欠款银行,并还清欠款,可能就不上报了。
一般逾期90天以上,就已经被上报征信了。这时欠款人除了需要还清欠款,通常还需要偿还一定数额的罚息。此外,为了防止被认定为恶意逃避还款,不要立即对欠款账户销户,不良信息会在5年后自动消除。如果因为不可抗力等因素意外逾期,欠款人可以向银行提出申诉,要求银行开具"非恶意逾期证明"。
“征信修复”市场乱象,已经存在多年,这次国家发改委财金司重拳出击,不光是要清退市场上的打着“征信修复”幌子骗钱的机构,而且要建立地方台账、通过“信用中国”网站集中公示,且一旦被确认有“征信修复”违规宣传的机构,地方任何信用体系建设的银行等机构都不得再与其合作,等于直接宣判了市场退出,这个机制目前看来还是够严厉的。
总之,征信是大家的另一张社会通行证,在保护的同时,也不必过渡解读,不管是个人征信还是企业征信,有了瑕疵切记不要慌乱,能当前解决最好,不能解决也要自己慢慢来解决,毕竟征信不是银行等放款机构的唯一放款衡量标准,核心还是自身的资产和还款能力,千万不要被部分步伐机构利用“征信修复”等幌子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