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维护债市稳健运行
发布时间:2024-07-02
摘要:  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消息称,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人民银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

  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消息称,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人民银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在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降至2022年4月底以来的历史低点之际,受访专家学者认为,央行“借券卖出”是为近期择机在二级市场(下统称“公开市场”)开展国债卖出操作,虽然借入规模与具体期限尚未确认,但已释放出着力防范债市风险、引导长期国债收益率上行的信号。随着央行加大预期引导力度,长期国债收益率有望逐渐回升至合意区间。


  影响债市供求关系


  4月以来,央行多次公开发声提示风险,对长期、超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进行多次预期引导,有力阻止了年初以来的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趋势。不过,6月以来,长期、超长期国债收益率依然呈现震荡走低态势。截至6月28日,50年期、30年期、10年期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分别为2.475%、2.4282%、2.2058%,收益率水平整体低于2.5%~3%的央行合意水平。


  据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分析,今年以来我国国债收益率走低,主要是受市场供需关系、投资者行为等因素影响。在“资产荒”背景下,部分市场机构为增厚收益集中购买长久期资产,长期限债券需求显著上升,短期内供给则相对偏少。


  央行曾表示,如果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并非买入的好时机。央行高度关注当前债券市场变化及潜在风险,必要时会进行卖出低风险债券包括国债的操作。


  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记者,央行开展国债借入操作的决定,将影响债券公开市场供求关系,从而可能影响收益率走势,避免中长期国债收益率过度偏离合理水平。


  引导长期国债收益率上行


  随着央行确定将于近期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多位受访专家一致认为,此举释放出央行将于近期在公开市场开展国债卖出操作的信号。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研发部总监冯琳向记者说明,央行先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随后可将这部分国债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从而压低相关国债市场价格,推升相关国债收益率。


  据中邮证券研报介绍,具体操作上,央行可通过开展买断式逆回购交易,国债所有权从一级交易商转移到央行后便可卖出国债。但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借券卖出需注意操作期限和卖出过程中的定价问题。受访专家认为,央行近期将主要借入10年期及以上期限的中长期国债,由此引导长期国债收益率上行。


  实际上,除了“借券卖出”,央行还可以直接卖出存量国债,或先买入国债再择机卖出。“需要提示的是,央行并未明确仅开展一次国债借入操作,也从未明确不会使用其余工具引导长期国债收益率上行。”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对记者说,如果接下来债券收益率走势不及预期,再次借入并卖出国债或采取其余政策工具亦在情理之中。


  实际上,央行在早年间曾参与国债买卖,但操作频率较低,且规模较小。据多家市场机构统计,截至2024年2月,央行持有约1.52万亿元国债,其中约1.35万亿元属于2007年发行的特别国债。这意味着央行从公开市场直接购入的国债规模约为1700亿元。从持仓结构看,央行的存量国债以短期国债为主,长期国债规模偏低。


  在受访专家看来,央行目前持有的存量长期国债规模偏低,采取“借券卖出”的方式在当下更具备可行性。不过,对于央行将开展的操作规模不宜预期过高,央行更多是在释放引导长期国债收益率上行的信号。


  投资者应重视债市风险


  7月1日,50年期、30年期、10年期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分别为2.519%、2.4782%、2.2486%,较上一交易日均有上行。受访专家认为,随着央行加大预期引导力度,长期国债收益率有望逐渐回升至合意区间,投资者更应重视债市风险。


  “央行通过此举,提醒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注意防范投资中长期债券可能产生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董希淼提醒,投资者应基于对经济基本面的合理预期,结合自身资产负债等情况进行投资决策,高度重视债市风险。


  在张旭看来,未来一、两个季度内,10年期国债收益率触及2.5%是大概率事件。长期国债收益率最终会回到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中。若市场对于央行开展预期引导的反应平淡,央行有可能进一步加大预期引导力度,并开始使用其他政策工具。


  他同时强调,随着央行“出手”,此时投资者需对债券类资产的价格波动风险进行预先应对,守护好“钱袋子”。


标签:
本站声明:文章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相关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同时我们尊重作者版权,若有疑问可与我们联系。侵权及不实信息举报邮箱daikuansuo@163.com